“工業4.0”不可盲從 中國翻砂鑄件制造呼喚工匠精神
發布時間:
2022-11-02
近年來,隨著“中國翻砂鑄件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的提出,“工業4.0”也開始在我國成為現象級話題。但展望我國制造業的未來,還得依靠本土企業根據經濟發展的現狀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工業4.0”確實有其值得借鑒參考的地方,但一味的盲從和模仿并不可取。?
近年來,隨著“中國翻砂鑄件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的提出,“工業4.0”也開始在我國成為現象級話題。但展望我國制造業的未來,還得依靠本土企業根據經濟發展的現狀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工業4.0”確實有其值得借鑒參考的地方,但一味的盲從和模仿并不可取。
“工業4.0”是現在一個很熱的話題,它由德國在2011年提出的,是德國“國家高科技戰略”的一部分。而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的提出,“工業4.0”也開始在我國成為現象級話題。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審慎看待“工業4.0”,畢竟兩國在許多地方存在著差異。
為什么引入“工業4.0”?
當前,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已被列為我國國家戰略發展的重中之重。BCG最近兩份報告顯示,使用工業4.0新技術將讓中國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25%,由此可額外創造6萬億元的附加值,并影響上百萬從業人員的工作。其中,包括自動機器人、增材制造、現實增強管技術、模擬技術、水平和垂直系統整合、工業物聯網、云計算、網絡安全和大數據分析等在內的9項數字化工業技術將成為工業4.0成敗的關鍵。
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必然會為傳統的低成本制造業帶來挑戰。制造企業只有向價值鏈上游挺進,才能負擔得起日漸升高的用工成本。而“工業4.0”則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重要政策杠桿。當然,并非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像中國一樣對工業4.0持有熱情。作為中國之后的下一個世界工廠,東南亞各國的態度就存在很大差異。未來,這些國家的發展差異可能會越來越大。
理性看待“工業4.0”
其實,在引入“工業4.0”概念之前,我國之前就已經對工業生產方式智能化、信息化轉型升級有所準備,“兩化融合”就有“工業4.0”的影子。中國的制造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早已跨過了只會生產低端制造業產品的時代。雖然在中高端制造業上與德國日本橫向比較還有差距,但縱向來看,中國制造業的水平比前些年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工業4.0”不是德國政府的主動選擇,它的提出一是因為德國受到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的刺激,二是德國感受到了新興國家崛起帶來的挑戰。因此“工業4.0”的提出并不完全是德國制造業領先的體現,也是被競爭對手逼出來的應對計劃。因而,展望我國制造業的未來,還得依靠本土企業根據經濟發展的現狀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工業4.0”確實有其值得借鑒參考的地方,但一味的盲從和模仿并不可取。
怎樣發展“工業4.0”?
如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從內外挖掘潛力,從而完成經濟的轉型升級。為此,我國消費品工業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進行一場“品質革命”。要打贏這場“品質革命”就要在精神層面呼喚“匠心”。無論是促進海外消費回流,開拓潛在市場,還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都要求中國制造提升品質、豐富品種、樹立品牌,改掉產品質量和性能欠佳的“硬傷”。有品質,才有未來。
“工業4.0”的高速發展為我國帶來了一個更加注重精細品質和獨特體驗的消費時代。從某種程度來說,在發展“工業4.0”事業的過程中,中國制造和中國企業缺乏的并不是技術,而是一種靜得下心的理念。中國制造目前亟需摒棄急功近利的發展思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一大批“大國工匠”,進而形成中國的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工業4.0”建設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布局風口,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以及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行業在內的八大領域則是布局的重中之重。
相關新聞